新闻中心 分类>>

【脱贫故事】赞!贵州牛倌爬坡上坎进人民大会堂

2024-02-17 17:38:5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脱贫故事】赞!贵州牛倌爬坡上坎进人民大会堂10月17日,首都北京,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残疾村民王昭权坐着轮椅穿过广场,亲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走进人民大会堂。

  这个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症、不能直立行走的乡村牛郎,一路热泪盈眶,因为他从未料到自己会被邀请坐飞机进首都,领取“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10月12日,记者初握王昭权的手时就被深深震撼,几十年爬行,厚厚的老茧已让他的手变成了“脚”。

  6岁时,他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致左腿残疾犹如无腿,从此不能正常站立BWIN必赢、行走,只能靠双手和右脚支撑爬行,多数时间不能抬头挺胸。

  “哪个能天天背你去上学?”农活繁重、生活艰难的父母实在不能满足他的愿望,5个弟兄上学已让家庭负担太重。

  长时间用手杵在崎岖的山路上,在家和村小学间来回爬行让他细嫩的小手磨得血肉模糊,但他从不因疼痛掉泪,他怕父母担心而断了求学路。

  幼时也曾遭同学嘲笑、欺负,但他不理会,专心刻苦求学,不论刮风下雨,还是落雪下凝,王昭权从不迟到和早退,成绩始终名列班级前茅,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学。

  后来,深知家庭困难的小昭权忍痛放弃学业,自愿留在家中帮助父母干农活,把求学的机会让给几个哥哥和兄弟。

  为了让自己“走”得快、干好活,王昭权用弯拐木和橡胶垫来保护双手,用背像牛马一样驮肥料、粮食。

  他闲时读书看报,了解社会变化,增长见识;曾到贵阳学艺,回村后做过小裁缝;曾在村里开过理发店,坐在高高的木凳上为村民理发……

  10月13日清晨,秋雨后的山路又窄又滑,王昭权双手抓紧橡胶垫,背上驮着上百斤饲料,嘴里叼着割草的镰刀,趴在地上快速爬向村后的养牛山六井溪,那里的土地多已退耕还林,人迹罕至,只有他放养的牛群。

  “女孩子更适合做裁缝、理发这些服务行业。”一路上,王昭权说,为乡亲服务的收入,加上每月领取的残疾人补助、农村低保,已让他衣食无忧,但有的人却嫌他手脚不利索,以致他常常“自惭形秽”。

  做兽医的六弟王华深知五哥王昭权不想被人瞧不起,决定助他规模养牛,但又担心他爬坡上坎吃力,扛不动上百斤的饲料和牧草。

  2012年,王昭权借资买来10头小牛,每天把牛赶到寨后的山头,牛在山头吃草,他就割草并驮回家为牛备“夜餐”。

  苦心人,天不负。一年后,出栏6头肉牛,还了借款,还有盈余。初尝甜头坚定了王昭权养牛致富的信心。

  2017年,王昭权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向信用社申请到5万元“精扶贷”,获得5000元养殖补助,继续扩大养牛规模,存栏保持10头以上。

  王华说:“父母在世时,一直叮嘱我和4个哥哥一定要照顾好五哥。其实,这些年反而是五哥不时接济我们、鼓励我们”。

  “我上过学,自己的事做得了主,绝不反悔!”王昭权说,感恩党和国家对他多年的关心和帮助,他的收入已远远超过贫困线,吃穿不愁,医疗住房均有保障,不想再为国家添负担。

  同村贫困户杨胜坤也紧随王昭权主动申请退贫出列:“王昭权都退贫了,我好手好脚的,还有什么脸面向国家伸手要低保?”

  “王昭权都能养牛致富,我也行。”有感于王昭权的自立自强,四坳村村民杨常青建起了更大的养牛场;村民杨通伯正忙着扩建牛场、草场,要把规模扩至30头......

  快速兴起的特色产业加速了四坳村脱贫进程,在全县第一批脱贫,全村贫困户已全部清零,低保户已从2017年170余户降至69户。

  相邻的韩家村请“牛人”王昭权讲自己的战贫故事鼓舞全村战贫士气,聘请他为村集体养牛合作社顾问。村民邓万强已建成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为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印江组织干群学习“王昭权精神”。两年前,24名因驻村工作不扎实被召回的干部跟着王昭权进山放牛,接受了一次思想和精神上的洗礼。驻村干部严斗说:“自惭形秽的应该是我们。”

  “只要不偷奸耍滑,不等不靠,力尽所能,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两年多过去了,驻村干部严斗还记得王昭权说过的话。回到所驻的龙津街道杉木林村后,严斗带领村民加快改善基础、发展产业,已率领全村脱贫出列。

  两年来,王昭权多次为全县干群众上战贫励志课,全县365个村(居)轮回展播其养牛脱贫的事迹,激励全县干群赶超奋进。2019年,印江全县摘帽出列。

  临进会场,王昭权还在因自己为脱贫攻坚所做贡献太少而惭愧,但却很坦然:“国家表彰我,是希望每个残疾人都能自立自强,每个华夏儿女都能顶天立地。”

搜索